缅甸曼德勒见闻(续)

文 / 杜帝

1/16/2020 10:13:09 AM

这一期的重点是阿德勒皇宫。
接近中午的光线非常好,阳光明媚亮堂,一扫前天昨天的阴沉,我的相机咔咔不停。
曼德勒皇宫四周有宽阔的护城河,整个宫殿占地面积比北京故宫还大,布局格式也相近,但建筑规模和质量,曼德勒皇宫差的太远,不可以以道里计。
皇宫在二战时毁于日本炮火,我们看到的是1989年原址重建的,可以见识缅甸皇家建筑的样式和特点。大量的金色、红色,屋宇不高,顶和檐角注重装饰,佛教特色鲜明。
建筑和风景就不用说了,图片摆在这儿,我还是聊聊画面外的信息。

这次的缅甸地导叫阿丹,看上去挺干练的一个小伙子。他的汉语很滑稽,语音总是往上翘,像是故意模仿老外的发音。
我发现阿丹的词汇量还不错,中国成语张口就来,除了扭曲发飘的声调,像个中国通。
阿丹对中国游客施舍钱币深恶痛绝,说好多缅甸儿童靠乞讨为生,他们尝到了甜头,不用劳动付出,生存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不吃苦哪来的收获!
阿丹谈到历史声情并茂,国民党军队在缅甸抗战,战争结束有大量军人留在了深山老林,没有国籍没有身份,八九十岁时回到中国,伏在老家自己的坟墓上泣不成声,还有为他守寡一辈子的爱人,老兵抓起坟墓上的泥土,往口里塞,周围的后辈亲属,苦拦不住。
阿丹说的很多,他力挺中国,敌视美国,说中国七十周年大阅兵,他热泪盈眶非常激动。
其实咱们国内不一定都那么激动,我看到网上有不少批评声音,说中美贸易战使中国损失惨重,内外交困,搞劳民伤财的阅兵有穷兵黩武意味。
阿丹比爱国贼还贼,也许中国的洗脑功夫传染给了邻居。

我发现缅甸人比较质朴,可能刚刚打开国门,老百姓对外国人还毕恭毕敬,我们遇到的都是笑脸和谦让。
感觉他们的诚信是天然的,童叟无欺,价格透明,买卖交易不会多收你一分钱。刚到缅甸我们换了一点零花钱,一百块钱换两万,对缅币不熟悉,大额零钱大小都一样,担心被骗。
导游说你们尽管放心,缅甸人不会撒谎欺骗,该收多少,该找多少,没问题。
果然,我在街上溜达,买零食,喝啤酒,交流在语言上有障碍,但找零钱一是一二是二,值得信任。
可是在旅游景点的流动商贩,特别是凑到你跟前推销翡翠珠宝的,显然已经见多识广油滑多了,那些胸前和手臂上挂着翡翠,或挎一个圆笸箩,里面是翡翠或玉石挂件手串,她们拽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老练地与你讨价还价:“一个一百,人民币;美元十五;缅币两万一,不能再便宜了!”
其实最后基本上都是“拦腰砍”,到底被中国人训练出来了,哈哈哈,笑死我了。
再淳朴的人也架不住反复斗嘴磨牙,进步开化,或者说学坏,早晚的事儿。 后两天我们看到了导游为游客购物破口大骂的情景,见闻录里我还会详细说。是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亘古不变的定律。
晚上,我和宋志坚走在曼德勒繁华的闹市区里,感觉活脱脱就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卖服装的货物和摆放,甚至连路边摊位卖的塑料小桶都一模一样。
我忍不住想笑,改革开放也好,经济发展也好,路子基本一样。
还是先看图吧。
原文图片请参见 杜帝语丝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杜帝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吉语附形说

文 ∕ 文健

1/16/2020 10:11:13 AM

我所谓的“吉语附形”,其“吉语”,即吉祥的语言,其“附形”,即:将吉祥的语言,附会类同名称读音的物形。
“吉语附形”大致滥觞于战国以前,发达于两汉,式微于民国。
“吉语附形”的发展规律大约如此:
新石器时期的造型艺术,多半使用“异质同构”和“特征会意”的造型手法,前者是不同品质的物象按一个理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非现实的物象(图1),后者乃将两个几近写实的物象之特征按一个理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近现实的物象(图2)。二者的目的都是通过物象先期予人的认识经验而产生会意。在图形文字、甲骨文出现时代,上述的二者似乎转移进了会意字的构形中,于是,中国文字变成了时代各种理念的Logo——严格一点说,图形文字、甲骨文就是一种理念的记录——所以说,图形文字、甲骨文就是那个时代的文献。
文字变成时代语境的Logo以后,以往图像、图形使用的造型艺术表达叙述手段之主流,开始向写实变化。
因造型艺术写实用于叙述表达,它必须有与写实谐调的背景,有了与写实谐调的背景,它不免会形成一串镜头的定格,如此定格极少有普遍的会意功能,所以文学脚本就成了如此定格的依赖。例如,有汉一代的画像砖、石,让我们望之如坠云雾,多半基于这种文学脚本一时的阙如。
造型艺术写实既然用于叙述表达,必然也会和文学叙述一样有修辞。我在十几年前撰文称它为“视觉艺术修辞”——如联合国前的《铸剑为犁》(图3):其剑象征着战争、犁象征着生产、肌肉隆起的男子借代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人抡锤头婉言工作等,因此这件雕塑也就使用了象征、借代、婉言等“视觉艺术修辞”格式。“吉语附形”也是“视觉艺术修辞”格式之一种,其表述特征为:将合乎民族心理期盼的愿望,通过谐音假借,附会物象已有名称的方式。
“吉语附形”,一如使用象征、借代、比喻、衬托、籍典等等的文学修辞格式运用,它只是视觉叙述语言修辞的一种格式,而非全部。
再重复一次:“吉语”,吉祥的语言;“附形”,将吉祥的语言,附会类同名称读音的物形。
例如:汉代常见的图像:翠鸟身上驮负着一只小坛子(图4)——因为小坛子雅称“罂”,翠鸟学名叫“鴗”,“罂”谐音“赢”,“鴗”音通“利”,则出现了吉语“赢利”附形鴗鸟驮罂子。
例如:汉代常见的图形:两只仙鹤衔着一条鱼(图5)——因为两只仙鹤可谓“鹤”“鹤”,谐音“和”“合”,“鱼”则与“余”同声,则出现了吉语“和合有余”附形仙鹤衔鱼。
“吉语附形”的例子充栋盈车,不胜枚举,完全可以写一部厚厚的书。这里仅举两例似乎足能说明问题了。
值得注意到是:中国的词,一般为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它们不仅单音节的词形成不了语句,甚至双音节或两个双音节的词往往都不能起到语句作用,然而这等词一旦用于“吉语附形”,常常会形成为代表一定概念的单独语句!如:生意得了好处、做买卖赚了便宜、生产可以继续下去等一类的概念,可以用“赢利”一个双音节的词作为语句;再如:合作共赢、和气生财、心向一起事半功倍,可以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和合有余”作为语句,总之,“吉语附形”是中国图像、图形构成的喜闻乐见之方向。
凡中华民族信仰的东西,无不具有避凶驱邪的意义,中华民族的理想,永远伴同着吉祥如意的步履。所以,“吉语附形”格式一旦出现,便成了视觉语言修辞的重要方式。
(此文为2011年10月第六届国际雕塑大赛之宣读论文《玉雕题材一种“吉语附形”格式论——中国雕艺之乡的下一步发展建议之一》节选)
  

图1-1·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鸮角猪嘴蛇躯龙(左)
图中鸮(猫头鹰)的毛角、猪嘴、蛇躯它们之间进行了异质同构。
图1-2·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冠羽猪首蛇躯龙(右)
图中鸟的冠羽、猪首、蛇躯它们之间进行了异质同构。


图2·山东长岛县北庄遗址一期文化层出土的鸟形鬶——北辛文化的凤鸟图腾
图中翳凫和绳索的特征比较突出,所以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它们的会意。


图3·联合国大厦前的青铜雕像《铸剑为犁》


图4·吉语附形之“赢利”(暂时没有汉代的图像照片,此以示意图代替)


图5·吉语附形之“和合有余”(青岛汉画博物馆藏)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文健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为什么说历史没有规律?

文 / 犁耕

1/16/2020 10:08:56 AM

“历史没有规律,社会没有规律”。是我晚年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但这个思想不是受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影响。
《历史决定论》中的思想是波普尔纯粹理性的逻辑论证的结果。我的“历史没有规律,社会没有规律”的思想,则是对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过程做出的事实判断后的结论。

(一)中西方历史各自走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人用中国的三代比附西方的奴隶社会,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说法。三代的社会形态与西方的奴隶社会并不一样。三代时期的统治者没有西方奴隶主的那种野蛮的领导权,三代老百姓也不是可以任意宰杀的奴隶。中国三代时期也没有西方奴隶社会那种观赏奴隶决斗至死的血淋淋的恐怖现象。也就是说西方的奴隶社会实质上在中国不曾有过。
(二)有人说东周列国时期是封建社会,也没有道理。封建社会是“封土建邦”,东周列国不是“封土建邦”,而是诸侯相互战争的结果,是对三代的中国割据。实际上欧洲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是“双套马车”,即由国王与教会共同统治国家。这样的社会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过。
(三)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历史,不是西方那种封建社会。仅是王朝更替史。这个两千多年的王朝更替史的社会形态,是皇权中央集权制。这种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
(1)在这种社会里,“贵为万人之上的宰相,与无立锥之地的贫民一样,都是皇家的奴婢”。这样的官民政治身份在西方国家从未有过。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家对土地及包括矿产、森林、水利等各种资源,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国家垄断交通、冶炼、造船、陶瓷等各种大型制造业。实际上就是国有制。所以皇权中央集权制社会,没有真正的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任何人、包括万人之上的宰相,即便家有万贯财产,最高统治者一句话,就可以化为乌有。这种不保护私有财产的中央集权制在西方国家从未有过。西方国家的私有财产历代受法律保护,所以西方一直有私有制。
(3)从中央朝廷到地方郡县的各级官员都由中央朝廷任命,其实就是最高统治者任命。造就了各级官员都向上负责,都对最高统治者俯首听命的社会统治机制。这种机制是各级官员不可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因。因为官员不是老百姓选出来的,怎么可能“为人民服务”?
(4)中央集权制社会全方位地推行“大一统”制。统一文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价值观、统一教育、统一的生活方式……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国民生活的意识形态化。“大一统”的结果是,杜绝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扼杀了所有的创造力与创新力,造成了没有任何生机的社会死水一潭。西方从未有过“大一统”现象,即便古罗马将基督教定为一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仍然是“此生彼长,相安同在”。
(5)中央集权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并领导统一的武装力量。欧洲的封建社会邦国各自都拥有武装。这是封建社会与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同。
(6)中央集权制的法律以维护君权统治为出发点。所以中央集权制的法律不是限制统治者的,是用来管束老百姓的。法律不保护老百姓的权益。西方的法律自古就有限制国王权力的条款。例如英国八百年前的大宪章,中心内容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无权自行征税。征税必须经过纳税人同意与认可。西方法律自古以来就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传统。所以西方有谚:“我的破草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因为破草屋是我的私有财产。我的私有财产国王也不能侵犯。
在皇权中央集权制下,最高统治者集立法、司法、行政及媒体出版等各项权力于一身。最高统治者拥有所有事务裁判的最终决定权。于是最高统治者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人间神,成了没有任何约束与限制的至高无上。所以最高统治者即便无恶不作,也会畅通无阻;即便是个三岁小孩也能坐稳龙椅;即便是个蠢才也能号令天下。这就是皇权中央集权制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优势”政权在西方从未有过。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人的创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是中国政治的全部奥秘所在。这种体制,制造了人类史上最黑暗、最落后、最反动的社会。西方从未有过中央集权制社会。
(四)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都有过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土地公有制,农村公社制。亚细亚生产方式除了有利于统治者统治老百姓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是一种低效率、低效益、落后的生产方式。但这种生产方式在西方没有出现过。
(五)宗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成为意识形态。严格说中国文化里没有真正的宗教。中国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是世俗文化。这一点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宗教是文化的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主宰。所以两千多年的西方历史实质上是宗教文化的发展史!
(六)中国历史不存在“窑洞对”所说的“周期律”现象。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怎样避免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律”现象。其实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说法不成立。“周期律”是指:在相同的时间里重复出现相同的现象。中国历史虽然是王朝更替史,但不是“在相同时间重复出现相同的现象”:
秦朝十五年。
汉朝四百年。
三国六十年。
西晋五十二年。
东晋一百零三年。
南北朝一百六十九年。
隋朝三十七年。
唐朝二百八十七年。
五代五十三年。
宋朝三百一十九年。
元朝一百六十二年。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二百九十五年。
可以看出,王朝存世时间这样巨大的差异,哪来的什么“周期律”?所以中国历史的王朝更替不是“周期律”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历史自身没有规律可循。如果说王朝更替有什么共同点?倒是存在这样的共同点:都是暴力夺取政权。也就是说,王朝更替是一种暴力实现政权更替。这种暴力的出现,例如革命,例如起义,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哪来的规律?
至于西方历史,由于外侵,由于邦国林立,更是没有规律可循了。
(七)中国历史基本上是数千年停滞不前的农业文明社会。就是二十世纪中叶时的中国,仍然使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农业工具——农民用锄、镰、锨、镢、犁、耙、耧干活。西方历史上就不是纯粹的农业文明社会,而是农、牧、商共存的社会。所以西方没有中国这种纯粹的农业文明。

从以上概括的七条可以看出:中西方历史是大不一样的,走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个明明白白的史实说明:人类历史不存在共同的规律!规律都是普世现象,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规律是可以重复的现象。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中西方历史都是各自独特的内容,不是普世的。中西方历史都是“自身的道理”,不是普世的道理。再说历史都是不可以重复再现的。所以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大陆盛行的历史规律说,源于西风东渐引进的西方文化。西方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流行的历史规律说,都是十九世纪乌托邦思想家闭门造车出来的伪学理论。这套理论就是广为流行的历史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看来,连普通老百姓都认为五阶段论是不成立的。是乌托邦思想家杜撰的历史神话。
可以断言的是,提出五阶段论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不了解东方大国中国的历史。仅从其知道的那点有限的西欧史,就断定人类历史的五阶段,这是很武断、很无知、很荒唐的纸上谈兵。尤为可笑的是,还有理论家把五阶段论誉为作者对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贡献。然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刚刚过去的历史已经彰显,这个“伟大的思想贡献”却在二十世纪,造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为灾难!问题的严重意义是,大陆人至今还动辄历史的发展规律呢!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李工丨李功丨犁耕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名妓转世”——说说冯道

文 / 学周

2019-11-15

近读李贽评纂《史纲评要》(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读到五代部分,对其评点冯道的文字颇有感触,抄录如下:

后唐天成元年
唐主(李嗣源)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奏选文学之臣共事,以备应对。乃以冯道、赵凤为端明学士。
【李评:你看,不识字人倒好!】

天成四年
大有年,唐主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丰登,四方无事。道曰:臣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而顚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唐主深以为然。又问道:今年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兄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
【李评:冯老的是阅历之人!】

后晋天福四年
晋以冯道守司徒、兼侍中,事无巨细,悉委于道。晋主尝访以军谋,对曰:征伐大事,在圣心独断(李语:奸猾),臣书生,唯知谨守历代成规而已。晋主以为然。
【李评:此老大奸猾,大奸猾!】

开运元年
冯道为首相,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李语:妙)或谓晋主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李语:知己)。虽罢道相,乃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学周按:不到一年,桑维翰即死于非命矣!}
【李评:正落冯老儿计中!】

乾祐三年
汉以郭威为西面招慰安抚使,威问策于道,道曰: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李语:是)威从之,由是众心始附。
【李评:此人经事以多,自是停当。】

后周显德元年
周太师冯道卒。道少以孝道知名,唐庄宗世始显贵,自是累朝不离将相、公师之位,为人淸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李语:老奸)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人皆以德良推之。
【此老实是名妓转世,何以如多合如此,若作长乐叙,又是撒娇故态矣。】


冯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从抄录李贽的评点中可以看到狂人李贽并不讨厌他,甚至还有点喜欢他的意思,“名妓转世”这样的评语褒贬难分,也亏他能想出来。翻检冯道一生,还真找不出比这个更合适的评语了!

说冯道,不能不说河朔三镇,亦即幽州、成德和魏博,这三镇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及环渤海一带,远离以长安为首的政治中心,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
安史之乱过后,河朔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处于半独立状态,与长安方面的关系充满了火药味。冯道的出生地是瀛洲景城,隶属于幽州节度使管辖,而安史之乱的风暴,最早就是酝酿于幽州。所以,三镇当中,长安与幽州的关系最为紧张。三镇节度使固然跋扈自雄,文人士子却对长安心向往之,毕竟,长安才是名义上的正统,它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也不是地处边陲的藩镇所能比肩的。进入长安,最为便捷的通道就是参加科举,然而,一方面由于长安方面对藩镇的抵触情绪,一方面由于藩镇为了留住本地人才而设置的藩篱,事实上能够通过科举进入长安的人并没有多少。从冯道出场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他从一开始选择效力于割据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使然。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他名与字皆取自《道德经》,他一生作为也颇符合老子的主张,颇能体现个中三昧,这位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物,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先看看他伺候过的皇帝:

911年,刘守光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一个皇帝。
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欲登帝位,冯道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被关入狱中,幸遇营救,得以出狱。后来刘守光兵败,冯道前往太原投奔李存勖。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登基称帝,建立后唐——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二个皇帝。
926年,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取而代之,即唐明宗——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三个皇帝。
933年,唐明宗去世,唐愍宗继位——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四个皇帝。
934年潞王李从珂发动叛乱,登基称帝,是为唐末帝——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五个皇帝。
936年,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建立后晋,即后晋高祖——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六个皇帝。
石敬瑭对冯道颇为倚重,去世的时候更是给了冯道托孤大臣的待遇,将幼子托付给他,希望他能忠心辅佐。冯道在石敬瑭的病榻前答应了,等石敬瑭一死,他认为国家多难,立幼子容易引发动乱,于是率领朝臣拥立石重贵为帝——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七个皇帝。
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灭后晋,65岁的冯道再次更换门庭——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八个皇帝。
同年2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即后汉高祖——这是冯道伺候的第九个皇帝。
刘知远病逝之后,刘承祐即位,即后汉隐帝——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十个皇帝。
950年后汉大将郭威借平叛之机被士卒拥立为帝,是为后周太祖——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十一个皇帝。
954年,周太祖病逝,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这是冯道伺候的第十二个皇帝。

冯道被拉下神坛是在北宋中期。回顾赵宋天下的获取,招数和郭威一般无二,也是拥兵自重,也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也是借出征得拥立而黄袍加身的,不同的是赵匡胤厌倦了或者看透了当时动荡的原因,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抑武重文,赢得一个升平时代。朝廷安宁,百姓就坐稳了奴隶,知识阶层自然围绕皇家说话,出于政治的需要,冯道开始被负面脸谱化,欧阳修首先站在道德高地上责备其不知廉耻,话说得很重:“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司马光则借批驳:“范质(有与冯道同朝为官的经历)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之言,笔锋一转,说出比欧阳修更加不堪的评语:“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难免掺杂现实政治的考量,与欧阳、司马二公同时代的王安石对冯道评价颇高,王安石基本认同范质的评价,说冯道是“佛位中人”这就与欧阳、司马针锋相对了。有意思的是苏轼、苏辙对冯道的评价,苏轼认为冯道是“菩萨,再来人也。”苏辙则做了细致的辩护:“盖道事唐明宗,始为宰相,其后历事八君,方其废兴之际,或在内,或在外,虽为宰相,而权不在己,祸变之发,皆非其过也。明宗虽出于夷狄,而性本宽厚。道每以恭俭劝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这几位宋人都在拿冯道说事,从中咳出其中微妙,大约是变法的王安石是一种阵线,保守的欧阳、司马是一个阵线,而奉行现实主义苏轼兄弟则折中期间,这与当时的政治情态大致一致。苏轼先是反王安石激进变法后来反司马光彻底废弃新法,都可以从对冯道的评价里找到一些端倪。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人物评价都是评价者自己心中尺度的展示,大概如此。
对冯道,还是不能不佩服。李贽先生说冯道“老奸”“妓女转世”,貌似调侃,实则深刻。仔细想想,五代是个什么世道,五十几年五个朝代十多位皇帝几乎都让冯道赶上了,那些皇帝那个不是刀口上舔血的主,难伺候着呢,没有一点周旋的本事,如何能做到长宠不衰寿终正寝。从前面抄录的史料看,冯道并不一味逢迎,他甚至比很多升平时代的大臣还要耿直一些。近当代有两个人在某些方面可以和冯道类比,那就是汪精卫的小节干净和康生则是历乱不倒寿终正寝。站在一个“人”的角度上看,冯道不比谁的道德水准更低,他起码忠于自己的内心,忠君就免了吧,那样一个世道,有多少条命够赔给主子的?有必要为那些走马灯一样的朝廷搭上自己的生命吗?诗言志,诗为心声,还是听听冯道自己怎样说吧: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于学周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话语事件(短文两篇)

文 / 在海一方

话语事件

伽达默尔问“对话是桥梁还是藩篱”?他倾向于桥梁之说。既然认为话语或对话是桥梁,也就承认语言不是最始最终的东西,语言之外还有东西。我读《德法之争》时,写了一句体会:语言是通向藩篱的桥梁,也是这种看法。那道“藩篱”是什么?我认为是“自我意志”。每一种自我意志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语言在内,自成体系。语言只能到达他的旁边,就像到达一座堡垒的高墙之下。
语言之外是可知和未知的一切,说道不尽。这里只假设一下语言关系的位置,简略说是:无语—话语—无语;事态—话语—事态;自语—对话—自语。
这三组排列是一个模式,即对话发生“之前、之中、之后”,但所指状态略有不同。20世纪语言哲学有“话语事件”这个概念,我这里只是把话语放在“事件”过程的中间来看的,即在它之前有事态,在它之后又有事态。这里所述不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而是不定向的发生学关系,且互为发生的点。对话中,一种话语出之于无语、事态、自语,然后又影响对话之后的无语、事态、自语。

旅日杂感

大地是生命的托盘,大洲和岛国都是这样。日本,更是一个摇晃的盘子,地震频发,日无安居。日本人的日子怎么过?想来,习惯就好了,就如我们习惯了命运的索桥,晃晃悠悠也就这么走了过来,且还要颤颤巍巍地走下去。
据称远古时候,初民通过大陆桥登上日本诸岛,后为上升的海平面所滞留。大自然加给他们很长一段孤独的历史,养成了某种自闭不安的性情。
亚洲大陆之东的日本,欧洲大陆之西的英国,在世界版图上有些对称,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性格样本。近代史上,他们都曾一度发作而后收敛;如今都君主立宪。谨守、理性、有序、条理、不枝不蔓,大陆人的散漫和夸张与他们无缘。
19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现在已放慢了步子。从城市建筑、公共设施等,约略能感受到他们执行的是一种理性化的经济行为。一切都很合适,不求过度张扬。据称,日本人的生活座右铭是:决不给人添麻烦。看来他们也不想被人麻烦。人际关系十分淡漠,绝少宴饮聚会,有空还不如遁入他们神道教的神秘里。虽说缺乏一点浪漫,也可视为人格成熟的一种表现。
日本游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各种神社;自然景观则首推富士山。夜宿御前崎半岛海边,晨起首先看到的是太平洋日出,转瞬又望见富士山的皑皑雪峰。前往景点的几十里车程上都能看得见它,几无遮拦。据称这座活火山喷发周期是300年,如今还在安歇中。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鲁东第一血战——三都河战役

文 / 北郭居士

1/16/2020 10:00:35 AM

1943年秋天,在即墨和莱西接壤的三都河等村庄,发生了鲁东抗日武装和日伪军自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血战,史称三都河战役。这次战役保一旅伤亡2000余人,日伪军伤亡人数也近千人,其战况惨烈堪称鲁东抗战历次战役之最。
1942年春天,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一旅(简称“保一旅)旅长兼即墨县长隋永谞,派旅部参议纪受之为驻即墨城联络办事处代表,经与驻即墨日军秘密谈判得到默许,开始在莱阳县(今莱西市)的西三都河村修筑围墙建立据点,经抽调全县大量人力的数月赶筑,到当年秋天,三都河成为保一旅在即莱边境屯兵的一座重要军事基地。
1943年8月,隋永谞收编了在鲁东一带“扫荡”抗日武装受挫的伪军阎茂文部2000多人枪,与驻青、即的日军矛盾逐渐激化。日军在多次要求隋永谞还枪无果后,开始秘密调集各据点部队,准备对隋永谞的保一旅进行军事打击。
8月底,日军由青岛、潍县、烟台等地调集步、骑、炮、坦克等诸兵种精锐兵力8000余人,秘密集结于即墨、城阳、蓝村、平度、莱阳等地,完成了对三都河的军事包围。隋永谞接获日伪军在三都河周边云集、准备攻击三都河的情报后,派旅部情报科长孙澜波,到莱阳万第向国民党暂编十二师赵保原通报情况,寻求武力支援,或在必要时放弃三都河基地。由于三都河是万第赵保原十二师老巢的重要屏障,赵保原不允许隋永谞放弃三都河基地,要求坚守,并许诺如果能挺得住日军300发炮弹的轰击,他的援军就会赶到。
战前,隋永谞虽进行了防卫部署,但却以其母迁葬为名,带领林凤耀的特务营,驻防于林家蒲渠和鳌山卫等地,直至战役结束未归。保一旅在副旅长纪淑和、参谋长金公略、参谋主任高子恕等人的带领下同日寇进行了残烈的保卫战。习惯于游击战的保一旅由于缺乏重武器,没有与日伪军步、骑、炮、坦克、飞机立体作战的经验,虽然全旅广大官兵不怕牺牲、浴血奋战、顽强反击,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仍然避免不了三都河基地的最后陷落。
战前保一旅在三都河战役的布防情况是:旅司令部和即墨县政府人员、新编第四团、旅部干训队、二团王海山(王早)的三营驻三都河基地内;新编第五团和特务大队驻东三都河;一团孙可佩的团部和张卓然二营驻东皋埠,谭其瑞一营驻赵庄,宋玉泉三营驻双疃;隋子玉二团的江崇杰一营驻小桥子,何应忻二营驻埠后;三团管明斋团部和王士杰三营驻窎庄,孙秀山一营驻港洪水,宋履九二营驻埠西。
9月7日拂晓,驻济南日军司令岩本少将指挥日伪军8000余人,在飞机、坦克、重炮的掩护下,步、骑协同,对三都河外围的东、南、西三面守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首先打响的是埠后和港洪水村。六七百日伪军在两辆坦克的掩护下,向港洪水孙秀山营发起了攻击。一时间坦克炮弹、掷弹筒、迫击炮弹雨点般的泄向村内,整座村庄笼罩在一片爆炸声和浓烟尘土中。村中守军依托房屋和院墙作掩护,用排枪和手榴弹阻击敌人的进攻。孙秀山兵力吃紧,急派传令兵去窎庄向团长管明斋报告,请求火速派兵增援。管明斋接报后命令副团长刘振东、三营长王士杰带领两个连前去增援。增援队中有10名敢死队员,是从团部特务排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专门怀揣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去炸敌人的坦克。八时左右增援部队赶到村外,立即投入了战斗。日伪军突然腹背受敌,马上调整了兵力,由一辆坦克打前锋,掉过头来对付村外的增援部队。副团长刘振东亲自带领敢死队员匍伏前进,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以牺牲两人的代价炸毁了这辆坦克。刘振东一看坦克被炸毁,一跃而起准备消灭跟进的日伪军,但没料到坦克内的敌人并未受伤,用坦克上的机枪疯狂扫射,刘振东躲闪不及当即中弹身亡。跟进的日伪军已经接近增援部队,机枪、掷弹筒齐射,空中数架敌俯冲投弹扫射,援军伤亡残重。王士杰带领余部经激战,撤回窎庄团部。
在港洪水村外敌人和刘振东、王士杰援军激战正酣的时候,另一路敌军在坦克配合下攻入了村内。孙秀山带领部下逐屋逐巷进行抵抗,短兵相接拼刺搏斗。敌人坦克威力强大,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孙秀山营官兵虽然士气高昂,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坚持到下午一点时,孙秀山和栾少康连长等以下官兵伤亡殆尽,村子被敌人攻占。
驻埠后村的何应忻营在黎明时和敌人接火,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敌人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数次向守军发起攻击,均被阻击于村外。8时后旅部派出四团的一个营前来增援,在半路上遭到敌人飞机的扫射和炮火的打击,伤亡惨重,余部溃退回去。何应忻营长带领部下一直坚持到下午2时,当日寇解决了港洪水的孙秀山营后,将所部加入到进攻埠后村的序列中来,战况开始急转直下。何应忻营苦战已经多半天,弹药所剩无几,当敌人逼近村子时,守军用手榴弹和刺刀进行拼杀。副营长赵明伦和连长赵毓生相继阵亡后,部队已经伤亡过半,何应忻正在指挥战斗时,胸部突然中弹,血染前襟。他自知伤势过重,已经无力继续指挥战斗,便把连长于秀德叫到跟前,嘱咐他代理营长,继续坚持战斗。何应忻为了不拖累部下举枪自杀。至下午三时,何应忻营伤亡殆尽,埠后村被日伪军占领。
驻东皋埠村的孙可佩团部和张卓然二营,自凌晨和敌人接战后,多次击退日伪军的步、骑兵攻击,双方多有伤亡。9点多钟时,由三都河基地前来增援的王早营,半路遭到日飞机的扫射拦截,无奈只得撤回。守军在增援无望后缩小防守范围,以村中的房屋和临时构筑的简易工事为掩护,沉着应战坚守村庄。
下午一点过后,敌人增调来迫击炮数门,在400米外朝着村庄狂轰滥炸,村内顿时烟尘蔽天,大火弥漫,防御工事尽被炮火摧毁。日军乘机以机枪压制住村中守军的抵抗,从三面向村里猛扑了上来。守军先以手榴弹阻击,继之双方近距离肉搏拼刺,连长杨淑伦、车启载等一大批官兵相继阵亡,而大批敌人还在蜂拥跃入。团长孙可佩和营长张卓然指挥各连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固守房屋防御,坚持到天黑时突围,绝不允许投降。正在这时,营长张卓然两处中弹颓然倒下陷入昏迷,被部下背起撤入一处院落内。孙可佩自率10多人退入另一院落内和敌人相持到下午3点多钟,敌人炸开孙可佩所据守的院墙,纷纷冲入院内,孙可佩拒不投降,在击毙数名日军后阵亡。
孙可佩和张卓然率部在东皋埠和敌人激战正酣时,驻守双疃的宋玉泉营也遭到优势日伪军的轮番进攻。至午后全营已经伤亡过半,弹药告罄,难以支撑。为避免被歼,宋玉泉趁敌人进攻间隙撤出双疃,向团部和张卓然营靠拢。当宋玉泉残部靠近东皋埠村时,村中传出稀落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宋玉泉猜测团部和张卓然营已经失守,便虚张声势分两路佯作攻击,实则擦村而过。村内不足百人守军听到村外响起枪声和呐喊声,知道有援军到来,背负昏迷的张卓然奋力冲出村子和宋玉泉部汇合。宋玉泉指挥两营残部200多人交替掩护,天黑后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驻小桥子的二团江崇杰一营,正面是日军的主力部队1000余人,从天未亮接火后战况就异常惨烈,日军几次进攻均未得手,知守军顽强,便以远程炮火向村内轰击。下午一时,敌人又增加300多人的兵力,先以强大火力密集轰击后,接着步、骑兵从三面向村中发起进攻。守军伤亡惨重,连长蓝孝功、隋宽相继阵亡,士兵死伤过半。敌人冲进村后把江崇杰余部挤进几座院落,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江崇杰率领10多人一边阻击,一边退入一条小巷内,寻求退路,后面跟进的日寇以轻机枪向巷内狂扫,江崇杰胸部和腿部均中弹,他匍匐在地又连扣扳机射倒三个敌人,最后被敌人乱枪射杀。
驻赵庄(原莱阳县)的一团谭其瑞一营,拂晓时遭到日军200多人、伪军700多的数进攻,其中一路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几次逼近村庄。其他伪军部队距村子400多米就裹足不前,只以放枪遥为呼应日军进攻,虽然时有小股出击,一遇村中守军排枪射击便撤回。谭其瑞集中精锐兵力,专门对付日军,战事呈胶着状态。天黑后谭其瑞率领全营撤出村子向北转移,路上汇合了宋玉泉和张卓然营残部,一同向王村半岛方向退去。
驻三都河村西北方向埠西村的管明斋团二营,天亮后便遭到700多日伪军的围攻。在宋履九营长的指挥领下,沉着应战,以村内院墙和房屋为依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上午10时,四团长丁永福率领一营兵力由三都河基地前来增援,从敌后包抄上来,村中守军一听敌后枪响,敌人纷纷后撤,知有援军前来助战,顿时军心大振,士气高昂,从村中冲出夹击敌人。正在此时,两架敌机飞来助战,以机枪狂扫村中冲出的守军和村外援军,宋履九营长不幸被机枪射中受伤,出击部队只得退回村中隐蔽,援军就地卧倒躲避到下午一点多才进入村内与守军汇合。由于防守力量增强,战事呈胶着状态,5点后敌人停止了攻击。天黑后守军安全转移。
窎庄不是敌人进攻的重点,只派少量部队佯攻,主要以飞机轰炸和远程炮火压制为主,不让守军出动支援他处守军。一天当中虽落下炸弹数十枚,炮弹上百发,但军民伤亡不严重。天黑后,团长管明斋和副团长栾恕亭各率一部向村外转移,因为地形熟悉,两路均没受到日军的截击,当夜远离了战区。管明斋团除了孙秀山营几乎全军覆没外,其它两个营各伤亡少半,在保一旅的三个基本团中是伤亡最轻的一个团。
在日伪军对三都河的外围战中,一直用飞机和远程炮火封锁基地内的军队不得外援。9月8日,三都河外围的所有防御村落均已失守,日军集中炮火对三都河进行持续轰击,许多段围墙被炸弹和炮火炸塌,在墙下掩蔽的军民被墙土掩埋,死伤累累。天黑后三都河军、政各部清点人数,全部人员近两千,能战人员不足一千,村内民众死伤无法统计,保一旅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纪淑和和金公略决定分路突围。午夜时分,保一旅残部分数路向即墨的东北部和西北部莱阳一带突出日伪军的包围圈。
三都河战役,保一旅共阵亡正副团长2人,正副营长4人,连长14人,指导员8人,副连长以下1400多人,轻重伤者900多人,失踪和被俘600多人,日伪军的伤亡人数也在千人以上。
而战前许诺出兵支援保一旅的赵保原,在保一旅浴血抗击日伪军的两天鏖战中,他根本没有派兵支援,还趁机掠夺保一旅溃散人员的枪支弹药。战后,赵保原将退入十二师辖地的保一旅二团团长隋子玉撤职,副团长刘谊民(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村人)以作战不力罪被枪毙。一直躲避未归的隋永谞,后来以指挥不力和临战逃脱罪,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免去保一旅旅长和即墨县长职务,调去安徽阜阳省府驻地述职受训……


西三都河村大街和街北的民房,当年保一旅驻地


邵家大院和临街大门,当年保一旅司令部驻地


1943年秋天三都河战役后,保一旅旅长隋永谞和二团团长隋子玉,便装潜入崂山会见李先良和高芳先寻求青保庇护,这是在崂山华严寺留影。(资料照片来源于隋永谞纪念文集)


侵华日军桐兵团(驻青岛第五混成旅团)老兵桑岛节郎的回忆录《华北战记》


书中有关三都河战役的记述


2020年1月14日,即墨区地方志学会一行8人到三都河战役旧址实地调研,这是在当年基地南门外黑檀树前留影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李知生丨北郭居士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百岁的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文 / 胶澳子

1/16/2020 9:59:12 AM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原名公立台东镇小学校,成立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该年该月正是根据华盛顿会议中国民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的日子。
1948年,笔者曾在该校附属幼稚园接受学前教育一年。1949年由幼稚园直接转入初小一年级。这里是我人生文化启蒙的摇篮。

当年校门童子军站岗

校本部是当时对台东六路小学总部的称呼,因为还有分校。就是六年以来学校的正门其位置和台阶不曾发生任何变化。
1949年6月前,每天清晨都有头戴黄色贝雷军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童子军在校门口列队站岗。他们每人手持一根红白两色相间的细木棒立正站在校门口迎接进校的师生,并禁止非本校人员入内。
四九年后由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取代了在校门站岗的童子军。
校区的教室全都是一排排平房。一个班大约有50名左右的学生。校园里有一座二层小洋楼,是办公用房。我的堂姑丁桂真曾是该校的教师。

选址庙堂之上

台东六路小学的正门对着的是一座道教庙宇圣清宫的高大院墙。圣清宫又叫三太爷庙,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里面主要供奉太上老君和吕洞宾等。道观的正门在台东五路上,与台东六路小学的正门在一条线上。道观的占地面积与台东六路小学差不多。该校选址是否有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居庙堂之高的寓意,则不得而知了。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中,圣清宫被红卫兵砸毁后改建为台东五路小学,近年并入台东六路小学。

大成路分校

当时的台东六路小学设有大成路分校,分校的占地面积与校本部差不多。
分校的正门设在大成路上。校园里有运动场和看台。1958年大跃进时,地方政府规划占用学校用地建立青岛染线厂(后改为青岛市印染科学技术研究所)。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倒闭后这里建成了一片居民楼。

一流的幼稚园

1948年,五岁的我被父母送进台东六路小学幼稚园。这是当时台东区最好的公立幼稚园。那时入园的小朋友就统一着装,不过不是今天的校服,而是要求每人都要统一戴上绣有文字和图案的雪白色的兜兜。学习内容大多是看图识字和唱歌。幼稚园设在办公小楼的一层,宽敞明亮的大房间,朱红色油漆的木地板,风琴伴奏儿童唱歌,这在当时的青岛堪称一流。(我们现在叫幼儿园,现在港台和日本仍叫幼稚园)

沉重的国语教学

1949年春天,我已六岁,由幼稚园直接升为初小一年级。当时的教学课本只有两门——《国语》和《算术》(相当于今天的《语文》和《数学》)。算术比较简单,最难的是《国语》课。因为那时学的全是繁体汉字。当时国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先难后易”,所以一上来学的都是笔画繁多的字体。这可苦了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儿童。如“发”写作“髮”,“郁”写作“鬱”,“龟”写作“龜”,“铁”写作“鐵”,“咸”写作“醎”,“绣”写作“繡”,“艳”写作“豔”,“盐”写作“鹽”,“听”写作“聽”,“声”写作“聲”,“学”写作“學”,“蚕”写作“蠶”,“宝”写作“寶”等。如果写不好就要被老师罚站甚至打手板。为写字难把学生逼哭的事几乎天天发生。

体罚学生

那时的台东六路小学确实是体罚学生的。老师手里拿着一条戒尺(长约30公分的竹板或木板),如果学生不听话或写字出错屡屡不改,老师就要打学生的手板。老师手里的戒尺常用于吓唬学生,但打手板的事也是司空见惯。我记得还有过学生集体犯错排队打手板的事情。打手板的老师多是男教师。老师用左手握住学生的小手四指,露出掌面,戒尺或轻或重落在孩子的手掌上。被打手板的学生有的哭,有的不哭。有个别小学生手掌被打的肿起来像个小蛤蟆。
那时流行“不打不成才”的观念。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面前总是要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或学习不好,请老师替我打。”
因为打手板,许多学生选择了逃学。我就是一名经常逃学的学生。早晨背上书包离家后不是去学校,而是在街上闲逛到中午回家吃饭。
1949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宣布废除体罚学生。但有的老师继续打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几个小学生就哭着到派出所告老师打人,警察来学校严厉批评老师,体罚学生之风因此得以迅速刹住。

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由于临近庙宇,香客络绎不绝。加之靠近台东商业市场周边,吸引了很多谋生的小商小贩。校门口经常有吹糖人的、捏面人的、抓彩的、卖棉花糖的、还有卖烟牌和玻璃球的等。这些都能赚到小学生的零钱。
记得我经常用硬币铜板来买糖吃。铜板正面是孙中山像,背面是两面旗帜。

目睹校园操场国旗易帜

1949年6月前,校本部和分校的操场上每天都进行国旗升旗仪式。我入学时,小学生列队所升的国旗还是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我至今还记得所唱歌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几个月后国民党撤退台湾,校园操场升旗换成五星红旗,改唱《义勇军进行曲》。

全家都是校友

台东六路小学曾是我全家四口人的共同母校。全家四口人都是校友关系。
本人1948年入学。妻子1954年入学。女儿1977年入学。儿子1978年入学。

全家都是校友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启蒙学校。尽管上学时学习繁体汉字很苦很累,但受益却是终生的。本人今天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海外华文书报以及繁体字书写基本无障碍,就是得益于孩童时代在台东六路小学读书打下的基础。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是我的文化启蒙摇篮。
在喜迎百岁校庆之际,特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母校和已记不清名字的各位师长。

附:百度词条中,台东六路小学称建校于1902年(光绪28年)比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提前了20年,依据是1924年出版的《胶澳商埠教育汇刊》。但清朝的私塾与公立洋学不应有传承关系。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胶澳子丨石老人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我的仲家洼(之四)

文 / 老陶

1/16/2020 9:57:22 AM

永杰

永杰每天晚上吃完饭,都会叼支烟到院门儿外来抽,从院门出来,坐到门框上,离着河有七八米,能听到河水哗啦哗啦地响。
永杰个不高,黑乎乎的,脸上有棱角,络腮胡子,随他爹,大眼核儿,略欠点精神。
他有个姐姐,智障,邻居都叫她痴巴嫚儿,在家里被她妈看的紧,很少出来,偶尔出来,被永杰看见,也会哈呼回去。
他的弟弟永明,在石棉厂干一些粗活。
永杰的爹,体格精干,在单位里出力气,像永明一样,都属于半吊子。也就是说,家里除了他妈是个正常的智力,其他的都遗传了他爹。只有永杰相比是最好的。
永杰他妈是从农村嫁到城市,找了他爹,他妈白净,利索,干净人儿,但噶咂子,对家里人一样,白天都上班了,他妈就把痴巴嫚儿关到西间屋,自己嗅磨着弄点好的吃。
永杰他妈好穿件蓝色偏襟褂子,蓝得鲜艳。他爸爸一年四季都是藏蓝色中山装,那会儿中山服是多数人的装束,也基本藏蓝,没有别的样式和颜色。他爸的中山服洗的潲色,见光多的面儿晒得发白,他爸没有什么心事的样子,乐呵呵的,也爱笑,过年放爆仗的时候,他还用火钩扎着一个沙子口,伸出老远,把头使劲别到远处躲避爆炸,结果沙子口底下被火钩穿透了,呲地长长一声,从火钩底下喷出火药花来,没响,围观的人哈哈大笑。
永杰他妈很少在街上出面儿,有事情时能看她急匆匆地过往。偶尔邻居们互相送点饺子包子豆包之类的分享,也从没见他妈给过别人家,所以,邻居老人们都说他妈这人噶固,慢慢的,邻居们也极少与他家分享好吃的。
过年的时候,人们相互拜年,很多远方来串亲戚的会被挽留,中午宴请一下,初一到十五,都会遇到,孩子们也高兴,有好吃的嘛。可永杰家好像没有,来了亲戚也不留住吃饭,他妈也不去亲戚家吃饭,永杰他爸什么也不管,也不会管,所以,永杰他们平日就很少吃到好吃的,过年也一样,最多包个饺子。
想来永杰他妈应该不会做吃的,痴巴嫚儿又无法帮她,家里其他三个男人更不会做家务,他家里究竟是什么样子,好多邻居也不清楚,好像没机会去过他家。
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天将黒了,永杰坐在院门儿门槛上端了个碗在吃包子,邻居老嫲嫲路过问永安:恁妈包的?永安答:不是,从厂里买的。昏暗之中,一群小孩,个个手里擎着个月饼,插了截香,齐声唱着:圆月来,圆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
九十年代初期,北仲将要改造的时候,忽然听说痴巴嫚儿怀孕了,起初他妈也没想过,以为肚子大了有什么病,带痴巴嫚儿去医院检查,才知是这么回事,急眼了,越来越怀疑隔壁的那小子,但细想,有谁能跑进屋子里呢?后来找到派出所,最终也没弄清这件事。
仲家洼改造的前夕,永杰还没娶到媳妇,差不多快四十岁了,永明也是一人干靠,他爸爸还是乐呵呵的样子,似乎这没什么,他妈有点着急,会跑到邻居们家里说这事:恁单位没有合适的,给俺永杰介绍个?始终没有。
改造后去分房拿钥匙的时候,遇到过永杰,脸色显得黑灰,胡子拉碴的,点个头就跑到角落里了。
后来听说永杰家分了两套房子,他妈和痴巴嫚儿住一套,他爸和永明住一套,没有安排永杰的床位,分了房就被他妈赶了出去,不知真假,更不知为什么。

【本地方言集锦】
噶咂子:小气。
痴巴:傻瓜。
噶固:小气。

大海修伞

大海给对象修理了自动伞,是从杭州带回来的,约好送去她家,顺便让她家里见见。
不远,只是北仲去南仲。
到了对象家,大海按动伞钮,没想到整个伞面“砰”的一声弹到了屋顶,大海的手里只握着伞柄。大海和对象都挺尴尬。
大海坐在炕沿儿上,低头搓手。
对象她妈似乎很理解业余修伞的技术,并没当一回事儿,有一搭无一搭地问着什么,总算平和下来,大海便不再拘谨,掏出白金鹿烟,取出一支,递给对象她妈:
呢,大姨!
我不抽。
抽吧大姨!
我真不抽。
大姨,反正没事儿,鼓着玩儿呗。
对象她妈起身去了另个房间。
之后对象跟大海说,我妈不同意。

嘉茂

嘉茂七九年买了一台松下的录音机,因大小如砖头,都称作半头砖,他搞了许多邓丽君、刘文正的录音带,也不敢大声放,那时叫靡靡之音。
他同事卖给他一架有电唱机的落地机,嘉茂手很巧,将半头砖连接到了一起,声音有了质的飞跃,立刻雄浑了许多。
到了八一年,嘉茂买了一台三洋的两喇叭录音机,体积比半头砖大两倍,这时他开始广泛收集磁带。过了两年,又买进了一台健五的六喇叭录音机,体积又比三洋的大了四倍,落地机虽然有更大的箱体,但声音就不能比了,六喇叭的平衡性就要好得多,高中低的细节广泛了,低音也不赖,落地机彻底甩在了一边。
那个时候,他的磁带很多了,还专为磁带设计了了一个橱柜,他收集的磁带有几百盘。
他的磁带中,除了以邓丽君、刘文正的港台流行音乐和校园歌曲,还有少量的欧美DISCO,摇滚。
八十年代中期,余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郑绪岚《太阳岛上》、苏小明《军港之夜》以及李谷一、关贵敏、朱明瑛等歌手的抒情歌曲成为大陆主流音乐,嘉茂都有,但不怎么听;大陆群星《让世界充满爱》、台湾群星《明天会更好》是群体演唱的代表作,让嘉茂热血贲张过;张蔷、张行、成方圆等均在翻唱外国歌,而周峰发行了他的磁带《九州方圆》,大概是大陆最早的原创之一,嘉茂很喜欢。
但嘉茂更偏爱的依旧是邓丽君和刘文正,尤其邓丽君的占了主要部分。
嘉茂的家境很好,又是独儿,在仲家洼很受人羡慕。他父亲是个很有水准的裁缝,手艺传播得很远,从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承揽制作,货源不断。嘉茂受家里影响,穿戴向来有范儿,那个时期戴围巾的不多,他似乎好几个季节都戴有不同的围巾,显得突出。嘉茂的发型,早期打着发蜡,后期抹着摩丝,纹丝不乱。
嘉茂喜爱音乐。到了九十年代,盗版碟和打口碟盛行,拓宽了音乐的视野,国外的流行乐、爵士乐、摇滚成为了嘉茂更重要的资源,他第一次接触平克弗洛伊德,竟浑身颤抖,流下了眼泪。
而同时期,古典音乐唱片,就那么突然的呈现在眼前,让他越来越沉迷其中,厚重的表现形式使嘉茂也越来越趋向了以个人为主的生活。那时他已经更新了更为可观的音响系统,CD唱片拥有了近两千张。
记得九十年代,在嘉茂位于齐东路的一幢德式小楼里,倾听勃拉姆斯,美妙的声音使人颤栗。嘉茂将小楼里最大的房间,改造为听音室,整个的进口音响,叫人感动。之后,古典音乐成了他聆听的主流。
嘉茂一生未婚,到了晚年依旧情态饱满,穿戴仍是一丝不苟。虽然年轻时候谈过几次对象,但都没成,也像是不该成,他似乎乐意独享一人为伴的状态,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多放松。
嘉茂怕是为数不多走出仲家洼的人,他于九十年代仲家洼还未改造的时候,就买了这套房子,搬到了齐东路。他仲家洼的房子出了门,仅是一拓宽的夹谷道,和夹谷道里一堆堆存放的杂物,他说不喜欢仲家洼的世故。
嘉茂有这么阔的一座德国小楼,这么好的音响设备,还有那么多唱片,等他死了,这些东西怎么办?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老陶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感动于张振声老师讲课

文 / 落叶知秋

1/16/2020 9:53:51 AM

自学考试毕业后,每次同学们聚会都要提到济南大学中文系的张振声教授——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以致很多年后,同学们还清晰记得老师讲课时的洒脱超然神态。
那是198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正值中年的张振声老师风度潇洒地走上讲台,先做自我介绍,然后情真意切地向教室内的五十余名“老中青”学生表示敬意,他说:“在座的同学们是被文革耽误了学业,但仍未放弃追求,重新为自己制定人生的高起点,令人敬佩、令人祝贺!希望同学们能坚持到底,一往无前走下去。诚如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针对性的开场白使同学们为之一振,刹那间 觉得自己高尚起来——啊!我们来到这里不单纯是为了文凭,还有理想、人生和奋斗!
当时上现代文学课是在县西巷小学一个破旧教室内。老师从远古的四大发明、儒家学说、五四运动到文革后的伤痕文学纵横捭阖侃侃而谈……使人如置身于文化沙龙之中,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且心地坦率的良师益友在倾诉心声,从而深受启迪。
在现代文学的众多大作家中,他喜欢把朱自清和郁达夫的散文当作典范讲析。尤其在讲《背影》时,读一句,拍案感叹一声;那种投入,那种倾情,就象他是本文中的儿子正饱含着泪水在凝视父亲蹒跚远去的“背影”……他还介绍了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及两句名诗:“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他称赞郁达夫的文章情感率真,倜傥不群,令虚伪的道学先生们感到“做假”的困难。
老师讲课谈笑风生,但解答問题却不留情面。他规定讲课时间不得打乱他的谈话兴致。因此课间十分钟常被学生们围着提问题。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机敏而幽默地解答。

点评解答之一:课间有同学问我《红旗谱》这本书是不是写的学大寨?这位同学可能还没从文革中清醒过来。在此我告诉提同类问题的人:红旗谱和学大寨的关系就像曹禺的《雷雨》《日出》与天气预报毫不相干一样,希望同学们提问题要符合文科大学生水平。
之二:有位同学说想当作家。我说句多余的话,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是关注人民生活疾苦、关注社会问题的学者。希望这位同学先认清当务之急,等考试及格后再实践作家梦。
之三:有同学问:鲁迅的《秋夜》开头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在我的后园里可以看见两株枣树?”这位同学问得好!说明了他看作品很认真。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是表现了一种“孤寂落寞”之感。大家手笔,意在不言中啊!
之四:有同学问我“老师,你被打过右派吗?”在此我很幸运地告诉大家,1957年我正上高中。中央有规定:在中学生中不反右。
之五:有同学问我文革中挨过批斗吗?我挨过的何止是批斗!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头版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要知道那篇惊世骇俗的千古奇文是毛老人家亲执御笔写的啊。我拿着那篇空前绝后的文章诚恐诚惶地正在广播室里大读特读,怱然冲进来一群红卫兵抓着我大喊:你就是牛鬼蛇神!你就在横扫之列!文化大革命就要抓你这种人!于是我就成了牛鬼蛇神进了监狱。
之六:今天有个同学竟然问我一晚上讲课拿多少钱?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有备课。
我们忍不住放声大笑!从此同学们在提问题时变得慎重,而且在课堂上也不敢打断他的即兴发挥。
考试时间快到了,老师仍在神侃。同学们沉不住气了,拜托班主任向“闲聊大师”问询考试题纲。谁知老师一点也不急,还说不就是考试吗!先把作家作品按时间纵向排队,再按级别横向归类,到时候在试卷上“答所问”就可以了。说着,拿粉笔在黑板上划了两条竖线代表时间,又在竖线上划了几条横线,第一条横线上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说这六位重量级大师的作品是必考的论述题。第二、三横线上的作家作品多是选择、填空题……又教导我们:文学艺术是“模糊数学”,审题答题要把握其准确性,譬如“从祥林嫂这个人物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反封建思想”这道题,前面是虚晃一枪,后面才是实质重点。同学们在答这个题时一定把重点放在“反封建思想”,而不要放在祥林嫂的故事上……厚厚两本教材,考试复习只用了两个晚上,提纲挈领,从內容到答题技巧讲得极明白,使大家对考试很有信心。
当我们拿到试卷时,惊喜地发现“闲聊大师”的命中试题率竟占百分之七十!
现代文学是我们这批自考生及格率最高的一门课程。而且考得轻松愉快,颇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世事沧桑,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二十多年。又见到了已是社会名人的老师,他年近七十,但谈话依然心直口快妙趣横生。语录如下:
之一:现在社会上炒股成风,股民想借炒股发财,殊不知你想赚人家利钱,人家却赚了你本钱。
之二:我一个“黑五类”出身的人从未想到过能入党。更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当上“封疆大吏”出使台湾总统府,见到了在军界担任要职的、比我大十九岁的大哥,还有时任总统的李登辉。李登辉看到我这种出身的人竟然能被共产党委之以重任,很吃惊!我向他宣传了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教育成果,李登辉也不得不佩服说“大陆的教育确实办得好!”。总之,这次游说不辱使命。
之三:当过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也在省、市文化部门担任过十多个职务,但那些都是虚的,过把官瘾而已。唯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真实的自我!
之四:现在的社会是个丰富多彩、正确与错误共存的多元化社会,有时错误的甚至比正确的还要吃香。在这种环境里,同学们一定洁身自律,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要被名利金钱所累。人活着首先追求健康,寻求快乐。这健康首先是心理健康。这快乐首先有文化艺术境界的追求,才能生活的充实。咱们都是步入晚年的人,一定要为家庭和睦,孩子上进做出表率,才是人生的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在此送给同学们两句话:第一不做坏事。第二不想好事。第一条相信大家都能做到,第二条很难。希望同学们作事求真务实,一切随缘,不要有投机取巧心思。人生和写文章一样——贵在拙中藏巧,不要弄巧成拙……
此时聆听着老师的教诲,又想起老师二十年前的上课情景,同学们更感受到师者的慈祥教诲,师道的尊严神圣……
2007冬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落叶知秋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

制假和打假

文 / 陈瑶本

1/16/2020 9:51:30 AM

前些日子去了趟日本,见中国人在日本疯狂购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的商品品质有保障,不怕买到假货。从而想到假货在国内大行其道,中国人缺少自己信得过的国货,致使大量金钱流入别国,拉动了别国的经济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啊!
从网上查到:我国假货年均产值1300亿元,每年给国家造成损失250亿元!假烟、假酒(害人),假种子、假农药(坑农),假证书、假论文(学术腐败),假证明、假公章(瞒天过海),假发票、假钞票(经济犯罪),还有假警察、假军官(骗财骗色),假裁判、假输赢(挑战公正),假记者、假医生(害人不浅)——恕我不恭,一不小心把某些人也列入假货名单。近日读报又发现:《年龄造假,何时到头?》“中国足协屡开罚单测骨龄仍难禁造假”,这是假年龄;《弟子被绑架杀害“大师”王林涉案被查》,这是假大师。还有《三进宫的骗子登上‘教主’神坛》,“妄称‘佛祖转世’‘皇帝转生’”的“华藏宗门”教首吴泽衡骗色、骗财的报道。这大千世界真是假得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连假佛祖、假皇帝也粉墨登场了!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小女子要发财就去傍大款,不管是大叔级、爷爷级,她都敢靠;小商贩想暴富就去傍名牌,什么耐克鞋、瑞士表,他都能造。到市场上去看看:大白菜都是胶州大白菜,芹菜都是马家沟芹菜,西红柿都是杠六九,是苹果都产自傅家埠,凡蛤蜊都出自红岛;酒有假茅台,烟有假三五,手机有假苹果,时装有假迪奥……
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学术界同样也污秽不堪,假学历、假论文,剽窃、抄袭,学术造假令这些教授专家们斯文扫地,这些人也就成了假教授,假专家。琼瑶投诉于正剽窃,已经告到法院;近日又见《半岛都市报》刊出《多部影视剧原著被指抄袭》,其中有电视剧《花千骨》的原著《仙侠奇缘之花千骨》,还有小说《幻城》《甄嬛传》等。市场上,不法商贩给牛羊猪肉注水 ,坑害百姓;政府里,不法官员给统计数据“注水”,欺骗上级和民众。这是假政绩。根据GDP统计数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见2014年12月10日新华社报道)——我们政府的某些官员也参与到造假者的行列中来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由于诚信缺失,假货太多,人们连真的也不相信了;于是商家打出了各种“正宗”的牌子:正宗过桥米线、正宗兰州拉面、正宗流亭猪蹄、正宗龙口粉丝、正宗南京灌汤包、正宗……过桥米线原产云南,神秘的汤料配方并不外传,汤料用哪个井的水都很有讲究,在昆明都不一定能吃到正宗的过桥米线,山东农村里却能吃到,打死我也不相信。兰州牛肉面我在兰州吃过,肉烂汤鲜、面质精细,风味独特。青岛的“正宗”根本吃不出这种味道。看着太多的“正宗”,倒让我想起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正是在正宗的大旗掩饰下,不法商贩丧心病狂地用氨水发豆芽、用病猪肉灌香肠、用福尔马林泡海参、在蛋糕里加化肥、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真是不一而足。就在我撰写此文的期间,又看到报纸上登出“假借加工狐狸食品的名义,于某大量购买死因不明的冷冻整鸡,分别加工后,低价销往德州等地区,流入百姓餐桌。案发时,曾一次查扣2万余公斤问题鸡肉”的报道!(见《半岛都市报》2015年7月15日A6版)同报次日的新闻中又有:“温州市民郑女士在瑞安城区南门农贸市场购买了3只大虾,回家后发现大虾体内竟然被注射了不明胶状物。”卖假者打的都是“正宗”的旗号,卖的却是假货。——每次见有此类新闻报道,都会在我心里添堵,引起一阵战栗,增加一份沉重!
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制假卖假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人与人之间不再互信。浙江台州一位姑娘获得某企业10万元大奖,接到通知后一笑置之,其家人和朋友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骗局,直到发奖单位找上门,这才相信是真。我们的广告多有虚夸不实之词,日久天长,人们已经习惯把广告词与假话划上等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连广告你也相信!?”李存葆在《东方之神》中感叹道:“我们还能相信什么?世界上还有没有真玩艺儿?”
由于诚信的缺失,各种证明应运而生:商品要有防伪标志证明是真品(防伪的制作费用自然要由消费者买单);荡妇可以证明自己是处女(大小医院都能再造×膜,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可以以假乱真);学历、证件需要证明非假,甚至荒唐到需要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证明漫天飞使一些派出所、居委会等基层单位不胜其烦,使真正的办事人在跑证明的长途中来回折腾,浪费了精力、时间和金钱。信任危机像血栓阻碍血液流动一样滞绊着百姓生活的进程,使社会的运转成本大幅提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老百姓办事也就更难了。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你去银行存款,相信不会丢失,是对银行的信任。遇到盗匪,打110,相信民警和盗匪不是同伙,是对民警的信任。你去商场购物,相信买到的不是假货,是对商场的信任……没有信任,社会无法运行。如果社会普遍失去互信,还能叫做社会吗?而信任危机却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
假货破坏了投资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经济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假货充斥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
官场的腐败和百姓的造假成为中国当今社会的两大痼疾。“十八大”以来,党、国加大了反腐力度,结果如何,国人正拭目以待。打假战线上,也先后出台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规;但却执行得不够认真,落实得不够彻底。另外,也举办过“中国质量万里行”“打假联合行动”,声势也够浩大,却因为地方保护、以罚代刑、执法不严等原因,至今未见成效,倒有越打越假的趋势。假货的猖獗使打假成为当今中国最没有效率的工作。普通的消费者面对方方面面的“假”,能有多少只慧眼在铺天盖地的商品中一一识别其真伪?即使识别出买到的是假货,也往往因为维权成本高望而却步,只好自认倒霉;这反而更助长了制假卖假者的气焰。受骗容易维权难。在商品市场处处有假的背景下,打假应该成为每时每刻的维权行为,但每年只有一个“3.15”才是消费者维权的节日,这岂不是消费者的悲哀。我钦佩像王海这样的打假勇士;我痛恨打假战线上那些为了个人私利举着打假大旗假打假真保假的骗子。
文革十年是理性晕眩的年代,神州大地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大舞台。“造反有理”“横扫一切”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三十多年过去了,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物质文明的大厦矗天而立,但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跟进。你看:我们的制假者没有起码的羞耻心和负罪感,制假卖假也并不羞羞答答,畏首畏尾。马路边车站上堂而皇之贴着办假证刻假章的广告,商场里公开地摆着山寨版名牌产品。他们受到过良心的谴责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
制假卖假所以如此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有人举报了,或是相关单位发现了,执法部门对制假者教育教育,罚点款了事,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制假者换一个地方,改一个牌子,另起炉灶重新开张。因为制假的成本低利润高,照样发财。这是假货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日本大阪去吃当地名吃章鱼小丸子,担心吃不到“正宗”。导游(中国吉林人)小石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中国是假一罚十,日本是假一罚百。一位老板不小心卖出10个上一天的章鱼小丸子(日本卖过宿的食品违法),被发现后,执法部门罚了多少万元(具体数我忘了)后,又在电台和报纸上曝光。整改后他的店门可罗雀,改行做别的生意,照样无人问津,因为他的行为失去了大家的信任,被社会摈弃。走投无路,最后只好跳海自尽。这个事件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我想:这件事要是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他会去死吗?如果我们一旦发现假货,便穷追猛打,罚你个倾家荡产,判你个牢底坐穿;请问,谁还敢造假?想找个假货看看都难。
治标还要治本。要从根本上打假,还必须从教育着手,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不能老让分数线、升学率牵着鼻子走),努力消除文化大革命在国人思想上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制假售假的危害,反思灵魂深处的丑恶。让诚信占据心灵,让虚假无处遁形。一代人、两代人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让国民的道德素质真正地提高到称得上“高尚”的水平,假货也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我倒是希望有一天,标注中国制造的商品都是高性价比的精品。日本的老太太像今天中国的老太太东渡扶桑抢购日本货一样,纷纷西渡华夏抢购中国货,他们的政府管也管不住。
写于2015年10月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