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语附形之宋代陶塑“世世重侯”欣赏(附图)

文 / 文健 摄影 / 葛一勇

1/18/2020 12:35:14 AM

这件陶塑是中国陶艺大家朱一圭先生的藏品之一。是一件“吉语附形”的优秀艺术品。
到了宋代,中国的造型艺术出现了少有的辉煌,特别是艺术家在图像叙述之修辞方法的普遍使用,应该是今天的艺术家好好学习的榜样。
中国古文字来源于图形、图像的简缩、凝练。回顾许许多多出土的文字没有出现前的图形、图像,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特定的会意功能,而中国古文字的主流——会意功能,当然是这种功能的延续。中国文字之任何的一个字,几乎都相当于一个词,我们要叙述的每一句话,都是词和词传递的结果。如此相同,图像叙述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形体之间联系的状态来完成的。为了使文学语言叙述有力,我们需要修辞,同样为了使图像叙述有力,也需要视觉语言的修辞。拙作“中国记忆5000年——古玉里隐藏的秘密”①中,我曾首先揭示了自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玉石造型艺术语言修辞——比喻、借代、象征、婉言、暗示甚至于典籍等手法的普遍使用,并且它的使用也渐向其他艺术表达材质上发展。虽然到了汉晋以后其的使用状况不太普遍,不过到了宋代,比喻、借代、象征、婉言、暗示、典籍等图像叙述修辞方法好像得到了强有力的号召,又再度普遍起来。下面仅列举三个以猴子为叙述载体的图像:
如,马背上坐着(供奉)一只猴子(侯);用物象之间的叙意并谐音,暗示“马上封侯”。
如,金丝猴欲摘蜂巢(封);金丝猴(侯)又名“果然”:用物象之间的叙意并谐音,暗示“果然封侯”。
如,一只鹿前腿下跪,鹿背上骑着一只猴子,猴子一爪搭在额上如人张望状:用物象之间的叙意并谐音,暗示“望侯富禄”(有名望的爵位,很丰厚的俸禄),等等。
我认为,这种用造型的物象构成叙意谐音暗示之视觉语言修辞方法,可称为“吉语附形”法。“吉语附形”是视觉语言修辞的方法之一。
朱一圭先生的藏品“世世重侯”,是一件较典型的宋代“吉语附形”陶塑。
“重侯”一词出自东汉崔駰“与窦宪书”:“重侯累相”指其家族之中相继出现许许多多将相。
“世世重侯”设计了一大一小两只猴子,大、小猴子分别代表一世、一代猴子,正所谓“世世”;站立的大猴子抱着小猴子,乃相互重叠的一对猴子,相互重叠的猴子,谐音“重侯”——“重”,重复、连续的意思;“侯”,周代国家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后世往往以此它代表一切爵位或高级的官阶。
宋代陶雕“世世重侯”的叙意乃为:有我这一件陶雕的人,你家世世代代都将会出现获得皇上封赐的爵位或高级官职的人丁。
作为雕塑,“世世重侯”大猴子抱着小猴子两足站立,重心自然不稳,于是创作它的陶艺家将大猴子的尾巴支在地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状,以解决重心不稳。这种重心处理方法有一定的猴类生态观察基础,因为猴类中有些是以尾巴助足而疾行林莽的。但更可能这种三足鼎立的造型方法,是得自山东沿海史前的鬲、鼎、三足鸟鬶之类的传承。
朱一圭先生收藏的宋代陶塑“世世重侯”,其鲜明地体现了特有时空里的审美情结——当时文人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美学主张耀世,状物造型“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追求已强烈地影响了这一件陶塑。须知,中国工匠往往恪守不变的传承之信念,远远超越创新的追求,然而这件陶塑却能脱开由宋代画院带领的写实求真之风,向文人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美学主张靠拢,成了如此主张的雕塑体现。这对我们今天迷茫、徘徊于抽象、具象之间的雕塑艺术创作,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更也是目前少有的宋代艺术作品。
鉴于以上最后的理由,我们认为“世世重侯”属于国宝级古代艺术品。
①王晓强“中国记忆5000年——古玉里隐藏的秘密”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宋代陶塑“世世重侯”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文健作品总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