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老师教我写汉字

文 / 陈瑶本

1/13/2020 9:44:58 PM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热爱汉字,因为它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还是书法艺术的载体。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习字。为我们上习字课的老师叫邵同章。邵老师是即墨南乡有名的前清秀才,写得一手好字,隶、楷、行、草样样精;教我们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他教学生非常严格,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是不及时完成作业就要挨打。教桌上放着一块长约2尺、宽2寸半、厚3分的木板,叫“戒尺”。犯了错的学生站在讲台前伸出左手(一般不打右手,因为右手要执笔写字,拿筷子吃饭),准备接受惩罚。邵老师拿起戒尺,吹吹上面的粉笔末,擦擦老花眼镜,仔细看看板子上有无毛刺,确认安全后,然后数着“一板、两板”地打下去。错误小或认错态度好的打得轻些,错误大或是不认错的打得重些。有的同学被打肿了手,拳都握不起来。于是,同学们背地里给邵老师起了个外号叫“邵扒皮”(极言其厉害也)。其实,他不经常打学生;因为他的威严,敢于违犯纪律的学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上习字课要先备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外加一瓶清水,一方镇纸。正式写毛笔字之前,邵老师先向我们介绍怎样研墨,怎样执笔,写字时怎样把身子坐正。
邵老师先向我们介绍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写法;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又给我们讲字的间架结构。每讲一段就配合书写进行练习。
正式写字了,第一步先描红。老师用红墨水给我们每人写一篇范字,放在仿(即习字本)里,把上页的纸展平。仿纸薄,看得见下面的范字,用毛笔把下面的字描出来。至今我还记得,邵老师给我写的范字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小生,八九子……这些笔画简单的字。他讲如何起笔,如何收笔,又讲如何穿插,如何布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我们写好汉字打下基础。
描红阶段过后,邵老师就教我们临摹字帖了。临摹前邵老师向我们介绍楷书四大家的情况,然后是选购字帖。喜欢欧体的买《九成宫》,喜欢柳体的买《玄秘塔》,喜欢颜体的买《多宝塔》。邵老师不喜欢赵体,说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裔,却在元朝当官,“字如其人,媚而无骨。”邵老师喜欢颜真卿,说他不单字写得好,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所以我们多学颜体。
每当同学们做练习时,邵老师巡回指导。不会写的就手把手地教。课后作业是每天写两篇仿。交上作业后,邵老师认真批改。不妥之处,给予改正。写得好的在字右边画圈,写得特别好的画双圈,我们叫连圈。谁得了连圈高兴得像中了状元。拿回家去给家长看,还会得到家长的表扬或奖励。
在教室北墙上两窗之间的空处用红绿纸条贴出一个矩形方框,上写“光荣榜”三字。每当周一,邵老师把上周内同学们写得好的字选出来,贴在光荣榜上,供大家观赏,谁的字能上光荣榜是莫大的荣耀。同学们努力把字写好,争取上榜,大家学写毛笔字的劲头更足了。
邵老师循循善诱,一步步把我们引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邵老师病了;回家休养,不再给我们上课。我们几个同学趁着清明节放假,一起去邵老师家探望他。小孩子家,没有什么礼物,过节分到的两个熟鸡蛋,自己不舍得吃省下来送给邵老师。邵老师见我们来看他很高兴,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背后倚了个枕头。他问我们:“我走后你们是不是还每天练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师久病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他一边咳嗽,一边给我们讲王羲之和《兰亭序》的故事,从曲水流觞到唐太宗墓讲得十分详尽,中间歇了几次,累得他头上冒出了虚汗。
我们临走时,他用颤抖的手指着床边的鸡蛋,断断续续地说:“把鸡蛋拿回去。以后再来……把你们写的仿带上,我看看你们……写的字,有没有长进。”我们唯唯而退。谁也不曾料到,这竟是我们听到邵老师的最后的一句话。
第二次去看邵老师已经是立夏了,一见邵老师家大门上贴着白纸,我们就知道邵老师“走”了。邵老师的孙子领着我们来到村外的墓地,坟上已长出青青的小草。我们跪下来给邵老师磕了三个头,把带来的仿在坟前用火柴点燃。大家都哭了。
上升的气流把纸灰带上了天空,恍然间不知谁说道:“快看,邵老师在天上看我们写的字了!”我们仰起头,泪眼模糊地仰望着天空……一个女生看着燃起的火光,升腾的纸灰,拽拽我的衣袖问:“老师能看到我们写的仿吗?”“……”
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身穿蓝布长衫,颌下银须飘飘的邵老师,形象清晰如昨。这位认真教我们写好汉字的邵同章老师,虽然时光流逝,物换星移,但是,对他的崇敬和思念,始终没有离开我的心。
2013年11月19日

返回 今日目录
返回 《世说》文丛总索引